教育信息化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把信息化手段引入教育教学过程,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这个阶段的教师培训主要是技术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利用资源库备课、编制学生作业和试题。如果说,信息化的第一个阶段解放了教师的“手”,或者说为教师的“手”装备了更优良的工具,那么智能化阶段则是解放了教师的“脑”,或者说为教师的大脑装备了一个“操作系统”。可以预测,过不了多久,教师如果不能掌握学校智能系统,整个人在学校将会面临“打不开”的情况。

如果说,教育信息化的第一个阶段只是帮助教师把自己手头上的事做得更好,那么智能系统还可以帮助教师做过去做不了的事,甚至是你想也没有想到的事。如果说,教育信息化的第一个阶段只是改变“教学”,那么智能化阶段则要改变“学校”。人工智能将使学校生成一种被称为“学校大脑”的系统,相当于在物理的学校之外重建一个“云上学校”。物理的空间是学校的壳,智能空间才是学校的魂。因为学校里人与人的交流,相当大的一部分会在云端发生。更重要的是,有些交流在面对面的物理空间里还没有办法发生。比如,如果评估一个孩子最近一段时间的心理状态,“学校大脑”里存有长期记忆,根据那个长期记忆和学生当下的身体、心理状态可以作出准确判断。尽管这些信息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大致记忆和感觉作出判断,但人工智能系统的判断更准确、更全面。在未来,你固然离不开那个物理的教室、运动场、图书馆,离不开你的同学和老师,但同时你也离不开“智能系统”。

我想强调的是,“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面临的问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培训问题确实要重新考虑。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教师培训要怎么做,我所在的城市已经通知全体校长集中参加三天的人工智能专项培训。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我以为,应先确定“先用起来再说”的指导思想,再考虑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人工智能正处在快速发展中,人工智能进入学校,作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也尚在探索之中。面对这种急迫而又纷扰的状况,最合适的取向是:先采取措施让教师和学生用起来。能用多少就用多少,能怎么用就怎么用,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按照这个思路,教育智能化培训一定是校本的。因为单独某一个教师是不可能实现“智能化”的,在一个比学校更大的区域里统一实现“智能化”也不太现实。教育智能化一定是“一校一系统”“一校一大脑”。先有“系统”,后有“使用”,再有“培训”。当务之急是各学校应尽快制定关于教师使用人工智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使用人工智能自主学习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和操作要领。

在“先用起来再说”的指导下谈培训,第一当然是技术培训。内容包括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交互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结构和使用,利用人工智能产品制作个人专用教育教学助手性质的虚拟人的技术,为学生制作专用的类似于“学伴”性质的虚拟人的技术也相当有吸引力,应该纳入教师培训范围。

第二,关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产品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阅、出试题、成绩分析、跟踪研究学生、课题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培训,能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应该成为教师最欢迎的培训,应尽快形成相对成熟的培训模块提供给他们。

第三,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系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的培训。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系统自主学习,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模式,但可以从技术可能性的角度先概括若干种可能的通道,形成若干种技术操作要领提供给教师选择。使用人工智能系统的技术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难点,利用人工智能系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才是难点、重点。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系统提出问题?学生对由人工智能提出的问题做何种加工?人工智能系统如何加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学生又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对问题的解决运用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常规教学与指导又如何起到总领和配合的作用?这些内容非常重要,亟待进行深入研究。

人工智能系统固然不能取代学校、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不拥抱人工智能的学校和教师将会落后甚至被淘汰是无疑义的。

(作者系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13版

作者:李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