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枭 北京报道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9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CTO彭志辉携智元灵犀X2、精灵G1、远征A2等核心机器人产品与场景算法参加调研活动。彭志辉表示:“总书记向大家了解了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具身智能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发展情况,企业负责人和代表展示了公司的最新产品技术成果。我代表智元机器人展示了智元灵犀X2、精灵G1、远征A2,以及我们的相关场景算法,总书记仔细观看了产品演示,就部分产品细节进行了问答。”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4月29日上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和市长龚正陪同下,来到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在具身智能展区,总书记详细询问了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具身智能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发展情况。彭志辉表示:“人形机器人是未来最有希望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物理形态,也是这两年国际科技领域竞争的热点。智元机器人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融合创新,让机器人拥有了‘大脑’,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自立自强,还带动了零部件产业链能力的提升。”

习近平对大家说,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正是年轻一代展示才华、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大家要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作为亲历者,彭志辉回忆道:“从期待到兴奋再到备受鼓舞,主要是准备了我们产品和技术的展示,希望能向总书记和各位领导展示最前沿、最实用的中国具身智能技术。”

“总书记向大家了解了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具身智能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发展情况,企业负责人和代表展示了公司的最新产品技术成果。”彭志辉描述接受总书记会见的情景时说道。

“作为一名具身智能行业的从业者,我感受到了总书记对行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内心感到非常激动、温暖,总书记描绘的蓝图让我们备受鼓舞。”彭志辉表示,“智元将持续推动具身智能行业‘AI+本体’的全栈技术发展,勇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全面提升自身软硬件实力,推动具身智能技术产业化、商业化落地,提升中国具身智能的全球竞争力。”

政策与技术共振 具身智能发展驶上快车道

作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本体技术的深度融合,具身智能技术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多地政府相继推出具身智能专项支持计划,通过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开放工业制造与公共服务场景、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等举措,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

政策利好的同时,具身智能技术也迎来全面突破。一方面,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为具身智能注入“通用认知能力”。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的提出,使得机器人实现从“单任务编程”到“自主环境感知-决策-执行”的跨越,任务泛化效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突破推动供应链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机器人本体成本的持续下降,全面提升机器人的国产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

政策与技术共振正在逐渐催生具身智能的现象及应用。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全面突破4800亿元,至2031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具身智能正在全面重构人机协同的交互和作业范式,当前已在柔性制造、交互服务、科研教学、特种替身、仓储物流等场景实现小规模商业落地,预计三年内还将催生康养陪伴、商业服务等10余个新兴细分市场。预计到2027年将形成“基础硬件-垂直场景-生态服务”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得益于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作为具身智能代表企业,智元机器人在今年以来也硕果累累。今年1月,智元机器人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量产下线,创行业纪录,实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产品销往全球。3月,智元机器人发布全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O-1,机器人通过学习人类视频获得动作理解与执行能力,可跨本体部署、持续进化,推动具身智能向“通用化、开放化、智能化”迈进。4月,智元机器人推出具身智能一站式开发平台Genie Studio,包含“数据采集、模型训练、仿真评测、模型推理”四大模块,实现具身智能从数据到部署的完整链路,使其成为可编程、可迭代、可规模化的新质生产力。

除此之外,为了推动具身智能的发展,智元机器人还成立了智元具身研究中心,专注于具身大小脑、空间智能、强化学习等方面的研究,面向软硬件算法一体,全面覆盖AI及机器人核心技术,以问题驱动科研,打造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落地的有机闭环。

(编辑:张靖超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