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宣纸浸润着晨光,墨痕未干的字迹里,藏着与三位先生的一段缘分,更凝结着我对“一”与“众”的长久思索。这场我为之牵线搭桥的助学行动无关功利,只为传承中国传统文人“以道德文章经世致用”的精神血脉;以沈鹏、言恭达、周文彰三位先生的个体之“一”,推进诗书画“三美合璧”的传承之路,而这条路正期待当下万千学子一起前行。我亦以“一”之初心,心怀文化传承之“众”。

一、一灯如炬,照见文化本真

自首届“沈鹏诗书画奖”起,我便与诗书画“三美合璧”的事业结下不解之缘。由沈鹏出资举办的“沈鹏诗书画奖”已成功举办三届,使众多学子心田得到美育滋养。在沈鹏先生邀我为其诗词书法作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先生的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特别是合著完成《诗以言志——沈鹏读鲁迅小说二十四首》由中华书局出版后,“以美育人”的理念如清泉般在我心间不息流淌。

犹记那日,沈鹏先生摩挲着案头那支微微开裂的毛笔,语重心长地同我讲:“欲求真知灼见,必得将功名利禄看淡些,守好自家的本心。你瞅这毛笔,竹节为骨,笔尖作魂,倘若为了个卖相,给它裹上金箔,可不就失了写字的本意嘛!” 言罢,他翻开八大山人的画册,目光凝在一幅残荷图上:“你看八大笔下这片‘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一眼便能瞧出他心底的澄澈与深邃。”我同他讲,这句诗本是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红楼梦》里林黛玉独爱“残荷”这一改动。先生听了,笑着感慨:“嚯!黛玉把‘枯’字换成‘残’,改得太妙了!瞬间把那股子凄清孤寂全带出来了,也把她那多愁善感的性子刻画得入木三分。当然咯,咱们做学问、搞艺术的,倒不必非得‘落寞’,但总得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深耕才是。”

那一刻,我深刻领悟到,真正的文化坚守,在于向内探寻,守住本真,方能护住文化的根脉。这份纯粹的艺术追求,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在为文化传承道路上贡献微薄力量的动力。

二、一笔山河,尽显无我胸怀

沈鹏先生离世后,《中华诗词》中插彩页的传承面临寻找合适的接替者成为当务之急。主编高昌、副主编潘泓先生分别向我吐露衷肠,我当即踏上了在中国书画界的“寻贤”之路。经谢少承先生牵线,我联系上了言恭达先生,长达40分钟的通话,我恳请他“出山”延续,言先生听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决定从教育源头着手,开展“言恭达助学行动”。这一想法与我不谋而合,随即协助他一同策划。“沈鹏诗书画奖”是面向全社会征稿,旨在广泛普及推广;而“言恭达助学行动”则聚焦在校大中小学生,专注于美育培养。这二者前后衔接,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诗书画文化的融合传承。

4月26日,“言恭达助学行动——首届全国诗书画展览”在琉璃厂一得阁二楼的“众艺生辉美术馆”开展。言恭达先生早早来到现场,他专注地审视着展厅里的每一幅作品,墙上淡淡的墨迹与窗外的市声相互交织,尽显“大隐隐于市” 的禅意。作为策展人,我在与他的合作中,对“放下我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低调的为人处事令人感怀,特别是面对爱心企业家表示赞助,言先生婉言谢绝,坚持通过“言恭达基金会”实施助学行动。

他的这番做法,如陈酿普洱,初品清苦,再品回甘无穷。言恭达先生不仅在艺术理念上倡导“无我”,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他发起的“言恭达助学行动”扎根校园,给师生们搭建诗书画融合的学习平台,正是这种“无我”精神的生动写照。他的担当与胸怀,让我坚信这场牵线搭桥的行动之意义,值得我全力以赴。

三、一怀赤诚,汇聚星河璀璨

无论是“沈鹏诗书画奖”,还是“言恭达助学行动”,都要说到弘陶君和周文彰先生。弘陶先生担任第五届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时,恰逢第三届“沈鹏诗书画奖”即将启动,他给予我充分信任,让我全权负责相关事宜。这份信任,给了我一股力,推着我在文化传承之路上前行。

当我与言恭达先生初步商讨“言恭达助学行动”方案后,便向弘陶先生汇报。先生长年从事哲学研究,思维严谨、视野开阔,且兼具诗人的才情与书法家的造诣。他提出许多具体而深刻的见解,让活动方案更加完善。他要求我将此项工作如“沈鹏诗书画奖”一般高标准、严要求地推进。我与杭中华秘书长、袁力老师多次静下心来研究如何在方案中体现弘陶先生的要求。

弘陶先生热心推动“诗书画”的融合发展。在他倡导下,“中华诗词学会书画界诗词工委”成立并凝聚起一批诗书画兼修的学人,正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应沈鹏先生提名,弘陶先生担任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顾问,在研究会成立仪式上,他发表了题为《高扬诗书融合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讲话。他在学会机关开设了“书法”培训课,并让我担任老师。每逢诗词界一些前辈过生日,便组织学会同仁在册页上书写自作贺寿诗奉送。他在各种场合倡导“千方百计,调动千军万马、走进千家万户”推动诗词发展的理念,这让我深刻顿悟: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伟业”,而是无数个“微薄”瞬间的汇聚。

“沈鹏诗书画奖”与“言恭达助学行动”,单看是一个个独立的行动,合起来却为无数学人的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动力;正如诗书画,单看是三种不同的技艺,融合在一起便是中国人的精神山河。在“言恭达助学行动”推进过程中,弘陶先生对我说:“我们要不逐浮名逐墨香,清心甘为育苗忙。”这话道出了我们这辈人的责任。如果每个人都将“自我”融入“无数”,把对名利的追逐换作默默耕耘,生命便如同诗书画合璧,在交融与繁荣中释放出自身价值。

四、一念相续,传承文人风骨

在与沈鹏、言恭达、周文彰三位先生的交往中,他们的为人为学为业让我受益匪浅。此刻,站在展览厅中,望着一幅幅学生们自作诗书画作品,内心充满喜悦。尤其望着六岁小学生徐浩翔的《画荷》和八岁小学生王雨洋的《门前竹》两幅自作诗画,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弘一法师“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的话语在耳畔萦绕。

从老子的天地玄妙、孔子的“朝闻夕死”,到孟子的民本思想、魏文帝的 “经国不朽”,再到王阳明的“致良知”,中国传统文人向来秉持以道德文章经世致用的理念。诗书画作为文人志趣与道义的载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经典之作,无不彰显着这种精神。新时代文化传承与繁荣,需要高扬并发展这种精神。

暮春的惠风轻拂琉璃厂的百年老街,“众艺生辉美术馆”内,一幅幅书画作品上,映衬着前来参加开幕式的中小学生们身着校服的身影。应师生们的请求,我利用30分钟,为他们讲述了诗书画融合以及“言恭达助学行动”的意义。看着孩子们仰着小脸、瞪大眼睛、竖着耳朵认真听讲的模样,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以“无我”之心做“有我”之事,以“无求”之念耕“有为之田”。我深知,个人的力量或许微薄,但我愿如砚底之墨,染尽千山万水;如案头之灯,照亮无数渴望美的夜晚。这,便是我乐于奉献的发心,也是我对文化传承永不改变的承诺。最后,录拙作《发心》以遣怀:

素卷铺陈意自裁,西园雅集韵悠哉。

但期文脉长河续,漫引春风绽蕾开。

李建春

(2025年4月28日于问梅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