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公安,暖风和煦。公路养护一线一片繁忙,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221省道公石线施工现场,切割机、灌缩机、养护车辆忙碌作业。针对公路路面早期病害,一场预防性养护正在紧张进行。

“这条路段大概有1200多米的路面裂缝需要做‘微创手术’,因车流量较大,我们要确保当天能及时恢复交通秩序。作业中还要注意严格控制裂缝修复的线形、厚度、宽度和温度等技术数据,确保灌缝材料与路面紧密结合,以达到预防性养护的预期效果。”公安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养护技术人员刘林一边介绍,一边专注地观察着灌缝机上的仪表盘。这台新型灌缝机采用高精度控制系统,实现灌缝作业数字化管理、全流程控制,养护效率和后期质量显著提升。
加大机械化投入 养护效率显著提升
近年来公安公路以“路况优、桥隧安、设施全、路域美”为目标,大力推广机械化、智能化施工与先进工艺工法的应用,提升养护作业标准化。

在207国道公安县夹竹园段,一台高速扫路车快速驶过,前置的钢护栏清洗设备像一只巨擎,瞬间将公路外侧波形钢护栏清洗得干干净净。一级公路养护站站长刘士平介绍,这一台扫路车价值150万,目前国省干线公路3个养护站各配备一台。清扫中,扫路车能喷洒水雾抑制扬尘,通过车底盘上强大的吸力将路面垃圾和灰尘吸入车厢内,大大提高了养护作业效率。
近年来,该中心持续加大机械化养护投入,近两年投资600多万元购置多功能清扫车、灌缝机、洒水车等22台(套)机械设备,机械化养护作业占比提升至70%。该中心“十四五”期间逐步实现机械化养护生产,2025年将以往国省干线公路每4公里安排1名养护人员,调整为每10公里1名养护人员,养护人员更多地投身日常巡查和公路管理工作中,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我们以前人工清洗钢护栏1小时才能完成100米,现在用机械作业1小时能完成5公里,清洗效果好,效率高,养护人员作业更安全!”从事养护工作近30年的斗湖堤公路养护站站长廖贻军,谈起机械化作业深有体会。

在该中心的机械设备库内,一台红白相间的机械设备引起笔者的注意。这台美国进口多功能山猫牌滑移装载机,是中心在2018年防滑保交工作中,反应迅速,措施得力,全力以赴保障了恶劣天气下群众出行“零事故”,县政府专项划拨奖励的机械设备。这台设备可按养护生产的需要随时更换配置件,每一种配置件各司其职,可广泛进行路面开凿、挖掘清扫、铲冰除雪、材料运载等操作,既可用于日常养护生产,也适用于恶劣天气下公路应急抢险救援。
公安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熊志明介绍,该中心坚持日常养护精细化,建立“检测-决策-实施-评价”闭环管理体系,全面检测路况与桥梁技术状况,依据检测结果科学制定养护方案,细化病害处治、路面保洁、路基修整、桥梁管养等9项作业标准和工作任务。
智能健康监测 桥梁养护焕新升级
在G351瓦池河中桥日常养护现场,几名养护职工正在进行支座养护,清理杂物。中心副主任严军介绍,他们在全县列养的国省干线大中桥梁、急弯险段、公路服务区安装实时监控系统38处,在国省干线重点桥梁黄金口特大桥、南平大桥上,耗资近30万元安装了桥梁智能健康监测系统,两桥共设监测点6处,有效提升桥梁智能化养护水平。
2024年初经桥梁智能健康监测系统检测发现,207国道南平大桥由于近年来国道车流量大,载重车辆增多,出现了桥面混凝土破损、露筋、桥梁支座偏移、附属设施损坏等多种病害。该桥被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评定为二类桥后,中心迅速抽调桥梁养护技术骨干,成立专班对南平大桥开展预防性养护。施工中,技术人员对病害靶向施策,精准养护。通过对桥面裂缝宽度小于0.15毫米的,采用新材料环氧树脂砂浆灌浆胶,进行表面封闭法处治。对裂缝宽度大于0.15毫米的,采用压力灌注法处治。经后期实践证明,该桥预防性养护恢复效果尤其显著。
“十四五”以来,中心已开展10多项‘四新’应用研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公安公路从周期性重建向耐久性长寿命发展,实现了高能耗向新一代绿色路面转变。近年来公安县国省道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值逐年上升,2024年度位居全省第一,连续两年在省公路中心评比检查中获评“红旗单位”。
沉甸甸的荣誉背后,离不开新型机械设备“硬实力”的强支撑。中心将持续推进国省干线公路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养护,努力实现国评成绩提档进位,在服务保障支点建设中展现更大的公路担当。
(杨丽芳 魏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