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张莎 黄乔
核心提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日,记者采访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他们表示,重庆这座超大城市,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过程中,交出一张有温度、百姓有感的民生答卷,用可量化的城镇新增就业、基层就诊率、养老服务覆盖率等硬指标,托举起百姓的幸福生活。
探索数字AI技术在新就业领域的运用
更加精准回应新就业群体动态需求
“涪陵的诚意,就藏在产业里、政策里、机遇里!”近日,重庆首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对接服务活动在长江师范学院启幕,座无虚席。政策“大礼包”现场拆封、产业“实景图”云端展播、政企校三方轮番推介……涪陵区以十足的诚意,向莘莘学子发出掷地有声的邀约:“就涪陵·创未来!”
2024年,涪陵区城镇新增就业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8个季度保持全市A档的背后,正是这样一次次“真金白银”与“真情实意”的叠加。
“就业是民生头等大事!”全国政协委员、涪陵区委书记黎勇说,当下,涪陵区以专业、产业、就业、创业“四业”贯通为利刃,攻坚就业难题,精心打造了一条“政策 + 服务 + 创新”的全链条就业生态。
围绕构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涪陵区352家规上企业提供了超10万个岗位,并通过“才聚涪州·引雁回巢”活动引进一大批紧缺人才。同时,发放稳岗惠民资金近2亿元,惠及6000多家企业和5万名城乡劳动者。
在专业对接上,涪陵区推动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推动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高度契合,而在创业支持上,涪陵区创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机制,累计孵化项目超500个,打造了创新“沃土”、创业“热土”、创客“乐土”。
“稳就业,关键是盯紧重点群体。”黎勇举例说,比如,通过实施“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7800多名青年扎根涪陵,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96%;针对农村劳动力,20多个农民就业暖心服务站点、3家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15个市级高质量充分就业社区(村)齐发力,促进21万名农民工就近就业。
脱贫人员也不落下。在涪陵,近2000人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13个帮扶车间吸纳300余人就近就业,超1万人享受跨区域交通补助,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在黎勇看来,就业服务不仅要快,还要准。为此,涪陵区通过“就涪陵·创未来”公共就业服务品牌,吸引670家企业入驻“渝职聘”平台,入驻率达94.2%。同时,组织开展115场招聘活动,累计推荐岗位2.4万个,达成就业意向5600余人次。
作为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黎勇也始终关注新就业群体就业问题。
黎勇说,新就业群体如同一股新风,带着创新的思维和灵活的就业方式,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他建议,应进一步提高新就业群体政策保障的普惠性和灵活性。具体来讲,首先要深化新就业群体治理模式创新,探索新就业形态行业集体协商机制,进一步强化数智赋能,指导平台企业数据共享核验,实现用工数据、薪酬发放、社保缴纳等关键信息的互联互通,为行业监管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形成政府指导、平台协同、新就业人员参与的共治格局。
同时,要健全新就业群体劳动保障体系,明确平台企业用工底线标准,规范劳动报酬计算、支付及争议处理流程,探索跨平台累计福利机制,扩大职业伤害保险试点范围,让就业释放更多民生温度。
最后,要提升新就业群体劳动者就业服务普惠水平,推动基层就业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探索AI技术在新就业形态就业政策解读、资格预审、服务匹配等方面的应用,更加精准地回应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的动态需求。
建立“五位一体”城乡基本养老体系
让每位老人都能体面、快乐地生活
3月5日,万州区五桥街道香炉山社区一口袋公园里,晨光透过树叶洒在平整的沥水砖步道上。一群老人或悠闲地打着太极,或在崭新的健身器材上锻炼。“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现在成了我们的‘后花园’!”72岁的李奶奶一边擦拭羽毛球拍一边感慨。
这个口袋公园,正是全国人大代表、万州区五桥街道香炉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傅山祥等基层干部推动养老服务升级的缩影。
作为扎根基层20余年的社区工作者,傅山祥深知老年人的需求。“养老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课题。”他带领团队协助区级部门打造的社区口袋公园,不仅新增了健身器材、法治文化广场和羽毛球场地,还通过铺设防滑地砖、加装便民扶手等细节改造,让社区成为老年人安全舒适的“生活圈”。
更让居民津津乐道的是社区的“五长”工作体系——社区长、片区长、网格长、楼栋长、物业长联动,定期上门走访独居老人。去年,独居的张大爷因腿脚不便无法下楼,网格长发现后立即协调志愿者每日送餐,还帮他完成养老金生存认证。
“养老不仅是物质需求,更要关注精神生活。”傅山祥介绍,社区全年开展18场主题活动,涵盖传统节日庆祝、健康讲座、法律咨询等。此外,依托“141智治平台”,社区精准排查居家安全隐患,调解赡养纠纷,累计为325名老人完成生存认证,并为16名高龄老人成功申请补贴,成功调解老年人赡养问题4人。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傅山祥将基层经验转化为政策建议。今年全国两会上,他提出构建“家庭担责、政策调控、政府引导、社会服务、志愿关怀”的“五位一体”城乡基本养老体系。“家庭是养老的第一责任人,但政府和社会必须提供支撑。”他强调。
如何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他建议:一要弘扬孝道美德,明确赡养老人的家庭主责;二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推进镇乡养老服务中心、村互助养老点建设,实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三要鼓励有条件的物业企业与政府合作,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的模式,通过开展日间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健康管理等服务,满足居民更加精细、多元的养老需求;此外,还应发挥志愿者力量,进一步整合基层社区社会组织资源,形成社区志愿服务网络,提升养老服务效能。
“老人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认可。”在傅山祥看来,养老服务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位老人都能体面、快乐地生活,“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拥抱AI技术坚守医者初心
让每个孩子都享有精准医疗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李秋正与几位代表热议“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各大行业高质量发展。从临床一线到科研高地,从基层医疗网络搭建到AI技术赋能诊疗,这位儿科领域的“拓荒者”始终步履不停。
李秋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教授、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近年来,针对儿童肾病综合征复发率高、诊疗复杂的问题,李秋带领团队研发出“肾病综合征复发风险评估panel”,通过基因检测辅助临床分型诊断,将复发风险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如今在重庆,一张覆盖所有县级医院的慢性肾病早筛网络已悄然成形,实现患者“平稳期就地随访、危急期快速转诊”。面对全国儿科医生短缺的困境,她主持的“小儿科,大使命”教学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3年,重庆医科大学儿科专业通过国际认证,毕业生可直接申请全球执业资格。“让中国儿科医生与世界对话,是我们的底气。”李秋说。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能完成精密操作,AI为什么不能成为儿科医生的‘超级助手’?”面对人工智能浪潮,李秋的选择不是观望,而是主动拥抱。
李秋认为,“AI不是替代医生,而是放大医者能力”,比如,用三维建模“预演”高风险手术、靠大数据“解码”罕见病之谜。
她解释说,对于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传统手术方案依赖医生经验,风险极高,而现在,输入患儿影像数据后,AI自动生成心脏模型,并模拟不同手术路径的预后效果。“就像给医生配备了一台‘时光机’,能提前规避80%的术中风险。”
而对于那些被称作“医学孤儿”的罕见病患儿,AI正在打开一扇希望之窗。她说,依靠海量临床数据,AI可快速比对基因突变位点,将确诊时间从数月缩短至一周,“让我们看见曾经‘看不见’的疾病密码。”
科技的光芒愈盛,李秋对“人”的温度愈发珍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秋的议案始终聚焦“最脆弱的群体”。今年两会,她再次为儿童罕见病与心理健康发声。
“我国目前的罕见病患者超过2000万人,每年新增罕见病患者超过20万人;其中,约70%的罕见病患者在儿童期发病,约30%的罕见病儿童患者寿命不超过5岁,约90%的儿童罕见病属于遗传病。”她呼吁加大儿童罕见病药物研发生产力度,完善儿童用药保障体系:延长专利保护期让药企“敢创新”,税收优惠和专项基金让药厂“愿生产”,而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则要让患儿“用得起”。
在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领域,李秋发现,许多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被误认为“叛逆”,等发现时已发展为严重疾病。她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心理筛查标准,尽量在城乡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并设立专项基金为重症患儿兜底。“心理健康不是奢侈品,而是成长的基本权利。”
民生案例 >>>
春风“送岗”让职场妈妈返乡圆梦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黄乔
2025年初春的清晨,38岁的向丹攥着简历走进巫溪县“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此前,这位曾在成都快递行业打拼的职场妈妈,因无法兼顾家庭毅然辞职返乡。“漂泊多年,最亏欠的是孩子。”她坦言。
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巫溪县科宇农业有限公司的会计岗招聘信息让她驻足——专业证书匹配、通勤仅十分钟,这正是她寻觅的“家门口”机会。
与该公司总经理姚明华现场面试时,她展示的物流行业财务处理经验赢得认可,双方当场签订就业协议。
如今,身着职业装的向丹已在科宇农业办公室忙碌月余,月薪3000多元,转正即缴社保的工作条件让她安心。
“现在每天能接送孩子上下学,父母头疼脑热也能及时照顾。”翻看着整齐的财务报表,她笑着比划新家到公司的路线:“电瓶车5分钟,连油费都省了!”
“向丹”的故事,其实正是我市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为让更多“向丹”们在家乡的山水间,找到事业与生活的平衡点,重庆全力吹响“引老乡、回家乡、建家乡”号角,助力游子归巢。
数据显示,去年,全市794.5万农民工就业“愿就尽就”,83.6万脱贫人口稳稳端住就业“饭碗”,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得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就业形势向好。202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1.9万人,超额19%完成年度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降至5.3%,同比下滑0.1个百分点,还获评全国5个就业先进省市之一,获资金激励。
一方面,惠企援企稳存量。“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大显身手,新吸纳就业20.5万人,“一降一补”政策红利释放51.8亿元,助力企业稳岗拓岗。
另一方面,聚焦重点做增量。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初见成效,吸引34.5万青年扎根重庆。
同时,精准服务提质量。黔江、渝中、永川等7个高质量充分就业区县、200个高质量充分就业社区拔地而起,劳务品牌、创业孵化园等带动就业成效显著。重庆正以多元举措,铺就就业“暖心路”,让梦想在家乡落地开花。
民生案例>>>
“银龄健康之乡”推出“健康+文化”模式
这里的老人越活越年轻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张莎
3月3日,北碚区东阳街道天府民居南社区活动室内,歌声飞扬,北碚区文化馆的文艺工作者正一句句教老人们唱民歌《莫尼山》。老人们跟着节奏轻轻打着拍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岁月。
天府民居南社区曾是天府矿务局的家属区,如今居住的大多是当年的煤矿工人及其家属。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痕迹,随着社区引导大家组建老年合唱团,又提供免费的场地、师资资源,老人们找到了新的舞台。
78岁的刘支芬是合唱团团长,她说:“现在合唱团有50多位老人,大家一起到社区、街道、区里比赛演出,不仅锻炼了身体,还结识了不少新朋友,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东阳街道是北碚区首个重庆市“银龄健康之乡”,近年来,街道持续开展“爱暮年”志愿服务活动,为辖区1.6万多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色彩。八段锦、太极拳、广场舞……14个村社各有特色项目,老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强身健体,享受着健康与快乐。
下午,东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周静带着医疗设备,来到王开碧和郭长生两位老人的家中,这是她每月一次的上门体检。“王孃孃,今天血压有点高,可能是昨晚上没休息好。下午3点加一颗高血压药,根据效果我们再调药。”
周静介绍,东阳街道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已接近8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组建了一支由4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定期宣讲健康知识、电话随访、上门服务。
丰富的文化生活、贴心的健康守护,如今,东阳街道已有3位百岁老人,老年人平均寿命比五年前增长了2.3岁,老人们不仅越活越年轻,还越来越长寿。
据统计,2024年,重庆150余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住兜牢;建成老年食堂1695个,年服务200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将困境和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纳入省级政府民生实事,开展心理健康团辅活动2104场,服务16万人次。
数读
2024年,重庆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加强:
15件重点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如期完成;
城镇新增就业71.9万人,新增留渝来渝青年34.5万人;
新增公办园托位1.6万个、基础教育学位8.4万个、护理型养老床位1.3万张;
建成山城步道90公里、山城绿道157公里、口袋公园100个,盘活“错时共享”停车泊位5.3万个;
95万低保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