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 陈若葵

“故事虽然简单,却触动了读者细微的情感。它的价值就在于简单、直接地将一股巨大的力量注入读者的内心深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能被这种纯洁无瑕的感情所触动。”

——西班牙国家青少年儿童文学奖评审委员会

相信很多小读者都有过丢失心爱东西的经历吧,比如一个奥特曼,一辆小汽车,一个可爱的芭比?找不到它们的时候,你是不是很着急?会不会伤心哭泣?

但是,如果有人给你讲一个关于你心爱之物踪迹的故事,你的心情绝对会大不一样。有个名叫艾希的小女孩——儿童小说《卡夫卡和旅行娃娃》中的主人公,她就有如此的幸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故事吧。

阅读加油站

是的,你猜对了!书名中的“卡夫卡”,就是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出生于奥匈帝国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的捷克德语小说家,其代表作有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被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和旅行娃娃》中的卡夫卡不是书的作者,而是其中的主人公之一。故事源于卡夫卡的真实经历——在卡夫卡去世前的一年里,他曾用三个星期的时间冒充“洋娃娃邮差”为一位素不相识的丢了洋娃娃的小女孩写了很多封信。

卡夫卡之所以为女孩编织了一个美丽而善意的谎言,或许与他的童年不无关系。据说卡夫卡的父亲是一位严肃、专制的人,管教孩子非常严格,卡夫卡的童年过得很压抑。小说中还提到了卡夫卡的女友朵拉,一个温柔善良、默默支持他的女教师。这个旅行娃娃的故事就是她在卡夫卡去世后讲出来的。没有她,也许人们就不会知道这个充满爱意的美妙传奇。

1924年6月3日,卡夫卡在维也纳逝世,年仅41岁。此后许多年里,卡夫卡的文学爱好者一直尝试寻找故事里的小女孩。

作者霍尔迪·塞拉·依·法布拉1947年7月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其作品风格独特,是西班牙受欢迎的青少年文学作家之一。《卡夫卡和旅行娃娃》问世于2004年,系作者为纪念卡夫卡逝世80周年而作。此前,他被允许改写这个故事,虚构了信件的具体内容,创作了一个关于失去与寻找、爱与自由、现实与想象交织的故事。这部小说荣获西班牙安徒生文学奖,西班牙国家青少年儿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是名副其实的经典畅销作品,至今再版21次,被翻译成英语、韩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多种语言,并被改编成话剧。

它告诉我们

整部小说洋溢着温馨的氛围——

作家卡夫卡经常独自在公园散步,一天,他遇到了因丢失洋娃娃而悲伤的小女孩艾希。女孩的洋娃娃名为布里奇达,她真诚而忧伤的泪水震颤着卡夫卡的心,他判定艾希和洋娃娃有着纯洁而深厚的感情。为了安抚艾希,卡夫卡谎称:“你的洋娃娃原本没有丢,她去旅行了!”

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里,卡夫卡强忍病痛,以洋娃娃的口吻,给艾希连续写了20封信,讲述了洋娃娃的环球旅行:“伦敦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城市,我在这座城市里发现了好多奇妙的地方。我乘船游览了泰晤士河……”信封上地道的英国邮票是卡夫卡从自己曾经收到的信件上小心揭下来的。过几天,布里奇达又从巴黎“寄”信来:“我现在身在巴黎!你能相信吗?在旅程的第二站,我很开心乘船游览了塞纳河,参观了卢浮宫博物馆,漫步在香榭丽舍大街上,还爬上了埃菲尔铁塔。”而后,布里奇达“骑着骆驼穿越广阔无垠的撒哈拉沙漠,走访了遥远的印度,在死海里游泳,登上了中国的长城,爬上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顶……”

卡夫卡还化身为“邮差先生”一次次将信送到艾希手中,亲自给她读信,使之入耳入心。他循序渐进、循循善诱,虚构了布里奇达长大成人、恋爱结婚的“速成史”,让布里奇达在信中亲口对艾希说:“我很清楚和你度过了前半生之后,我的后半生非他(即‘丈夫’)莫属。但如果没有你的爱,我就不会拥有现在的一切;若不是你给了我理解、给了我自由,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幸福快乐……”

终于有一天,“邮差”卡夫卡给小女孩带来了一个神秘的包裹:“布里奇达送给你一个娃娃。”连同新娃娃一起交到小女孩手上的,还有布里奇达“写”的最后一封信:“艾希,我好喜欢你。谢谢你给了我生命与自由,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之后的很多天,卡夫卡都会在公园里远远地看着艾希和新娃娃一起玩。

边读边想

小说展现了卡夫卡如何用他的才华和同情心,为一个受伤的幼小心灵带去希望和温暖的故事,每一封来信都描述了一段奇妙的旅程,浓情爱意力透纸背。

这是一本适合小读者独立阅读或亲子阅读的小说,20多封宛如童话般充满魅力的信,能让小读者渐渐明白爱、分离、自由的含义,也能更沉浸在对成长的渴望里,温暖而治愈。同时,它也值得成年人回味:一个真诚、郑重对待孩子的人也会收获柔软的心、希望的光和毫无保留的爱与信任。

遇见卡夫卡,艾希的童年有了温度。读《卡夫卡和旅行娃娃》,我们的内心也会被爱与善浸润。

此书已由新蕾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