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张亦筑
近日,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小学)第一期开班仪式暨新生通识培训活动在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举行。来自北碚区金兴小学、西大附小的27名学生作为首批学员,正式开启为期一年的学习实践和课题研究之旅。
据介绍,作为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项目,“雏鹰计划”旨在通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小学资源,为青少年提供科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的平台,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青少年群体。
开班仪式上,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勇教授介绍了学院的科普、科创平台资源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他说,学院同时拥有国家级野外观测台站、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市级科普基地和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丰富的平台资源将为“雏鹰计划”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希望同学们像爱因斯坦一样‘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这也是袁道先院士爷爷的座右铭。”同时,他还谈到,科学不是只关注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和解决问题的双手。他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努力发现新的科学问题或科学现象。


“雏鹰计划”学员们在西南大学参观体验。受访者供图
“当我知道自己能走进大学课堂学习地理时,兴奋得把妈妈打印的课表贴在了床头上!”来自金兴小学的学员代表王蔓菱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她说,课表里关于地球、天气、矿物、岩溶的课程,都让她心驰神往。她也格外期待在老师的带领下,把课本知识变成亲手触摸的岩石标本,把科学猜想化作实地考察的数据,“希望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们都能成为读懂地球密码的‘小小地质学家’!”
“在接下来的学习实践和课题研究中,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将为‘小雏鹰’们提供一流的指导老师、一流的学习环境和一流的科学课程,让他们有机会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创新教育研究所小学“雏鹰计划”项目主管李九彬说。他也鼓励学员们从教室走进实验室,从学校小课堂走向自然大课堂,多用眼观察,多动手实践,多提问,多思考,感受科学的魅力,找到自己的科学兴趣。
当天,学员们还参观了西南大学天文地质科普基地,开展了“行星蹲蹲乐”“天文知识飞花令”等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的实践和交流活动。其中,在“天文知识飞花令”中,记者看到,学员们以“星”“云”“月”等天文字词为令,轮流说出包含特定字词的天文知识词条,展现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天体解语与行星密码”中,学员们则通过图片辨认天体,描述行星特征,在游戏中加深了对行星的了解。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自己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天文知识,还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本次活动由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主办,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