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少有家庭能拥有这样一笔宝贵的财富:一摞十几本笔记本,翻开来,全是妈妈或者祖辈为家庭里新添的小生命记录的成长日记,从他们呱呱坠地到步入青春期,简单而生动的字句间,记录了一个可爱、顽皮而聪慧的孩童的成长。
邱吉青家的日记本就放在客厅的书柜里,家人随时都能拿出来翻看,回味过去的时光;手绘日记的殷外婆搬过好几次家,每次都将这些日记随身携带,她说“别的都无所谓,这个最重要”。

邱吉青写的育儿日记。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 从独白到全家参与

成长日记里还有补记和家人的互动孩子出生后,她发现记录的快乐远不止于此。“当妈妈有一种很新鲜的感觉,生物钟也被一个小婴儿打乱了,索性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开始在电脑上写。”每天在电脑上敲出的文字,细到儿子喝了多少毫升奶,喂了几次母乳。这样欣欣然的,慢慢记到了他两岁多。

邱吉青写的成长日记里满满的回忆二 再累也要用笔记录
殷外婆可能是为数不多的记录外孙成长的祖辈。外孙小川出生不久,就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从外孙两个多月的时候,她就开始记日记,她想让无法陪伴孩子的爸爸妈妈也能宝宝成长的过程。

殷外婆手绘外孙成长日记“今天第一泡尿被我把到了,开心啊!”

殷外婆手绘的成长日记维妙维肖日记里也记录了小川和爸爸妈妈的互动:“爸爸回来了,难受了几天的肚子被爸爸治好了,这下可美美地睡了一觉。”

贴有票证的日记在不少页面,还细心地黏贴了一些票据,有高铁票,也有身高体重测量纸,还夹了树叶,让时间在树叶上凝固了。家里人还带小川去看莫奈画展、去徐志摩旧居参观、去锡剧博物馆戏楼听戏。妈妈曾花高价买了两张《速度与激情:马克西姆和他的乐队》钢琴演奏会,日记里记录了当时妈妈特地从海宁赶到无锡并带生病的小川去听音乐会的经过。现在,小川在学校里有了自己的乐队,看来与当年父母有意识地熏陶分不开。

儿时的叮当在阅读成长日记卢燕和殷外婆也是开始记的频率很高,写了六七年之后,随着孩子的长大慢慢地减少,最后到一年可能只记了一篇。最初写的时候,邱吉青也没有很宏大的计划,只是觉得好玩,自己也属于做事情比较坚持的那种,不知不觉就写了10年。差不多一年一本,每年100多篇,里面10%-20%左右是丈夫写的,其余都是她手书。说是日记,其实差不多一周两篇的频率,没有任何主题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压力。晚上儿子学习时,邱吉青和丈夫也会放下手机,看看书、写点东西,大部分的育儿日记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写成的。这在她看起来已经变成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没写,就觉得还有什么事情没做完。

邱吉青一家叮当到了青春期,情绪难免容易失控。尤其当他预感到父母要指出他什么错误时,会很激烈,也有可能脱口而出一些伤人的话。家里环境虽然宽松,但有时还是会说说成绩,看到儿子成绩波动的时候,曾经是学霸的妈妈总归想提些建议,但刚一提成绩,儿子就非常反感,像爆炸一样跳起来,说“你们又要给我上压力了吧,你们太功利了,就想压榨我”诸如此类的话,然后砰地一下关上房门,当然有时候也是双方砰地关上房门。

殷外婆和长大的外孙在一起写到五六年的时候,邱吉青立了一个目标:至少写到儿子18岁,把这十几本育儿日记,用一根丝线扎起来,在他的成人礼上,作为妈妈送给孩子成人的礼物。她想,当儿子更大一点的时候,二十八岁、三十八岁,拿起妈妈送给他的这份礼物,也会很感动吧。
本文刊于2025年2月28日新民晚报9版特稿